• 心故事
  • 生產追溯不等於產銷履歷
  • 心故事
  • 生產追溯不等於產銷履歷s
生產追溯不等於產銷履歷
2018-09-25

產銷履歷是目前唯一能全面追溯農產品製程的制度,但推動近十年以來知名度有限。雖說沿用三十多年的吉園圃制度將於108年全面退場,但104年政府又推出生產追溯條碼(QR-code)作為替代方案,我認為是換湯不換藥,反而讓市面上出現眾多「類產銷履歷」標章,讓農民、消費者混淆視聽,更勢必在法律制度、農民生產上造成衝擊,以下簡單做個比較(請參考附圖)  

  • 問題一:QR-code專屬網頁只有基本資料,無法追溯製程?

 農民只需填寫申請單,包含個人姓名、地址、電話、電子郵件、網址、農產品及產地、簡介等的基本資料,政府就會提供一個專屬網頁並生成QR-code。農民每次生產時可登錄品名、生產批號與包裝日期,卻沒有詳細的生產製程(如:何時灌溉、施肥、病蟲害防治與採收)。
 
加上網頁設計關於查詢生產者跟生產批號也沒有連結性,我們能掌握的資訊,如同產品外標裝貼紙標示,完整度甚至比衛服部的「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 22 條,食品及食品原料之容器或外包裝,應以中文及通用符號」標準更低。我們所吃的食物,不是本來就該有這些基本標示?

  • 問題二:QR-code未經第三方公正單位驗證,如何確認真實性?

 「產品源頭無法追溯」是食安問題之一。同一批產品中,或許只有少數是優質品,卻混充大部份劣質貨。或者大多數是進口油(米),只參雜些許國產品,卻號稱全數是國貨。上述問題都是不能說的秘密,雖說人性本善,但口說無憑,仍得透過第三方公正單位驗證,單靠人們的良知,制度是無法執行的。

  •  問題三:農產品需經由多個步驟後,才能被消費者買回家,如何確保不混貨?

 農產品直接從農民賣給消費者的比例極低,通常經由產銷班(合作社或契作者)向多位農民收購,統一分級包裝後,出貨給一般批發市場(或直送超市),再由盤商轉交各大市場、餐廳、賣場等通路。
經過這麼多的步驟和經手人,如何確認農產品的批次管理是正確的?(實際上,產品混合批次出貨是常見的狀況),如何確認工廠端的工作人員,不會將10個農民的貨貼成同一個農民的QR-code?

  •  問題四:吉園圃貼紙容易仿冒的現象,生產追溯QR-code能否避免?

 承上述問題的討論,廢除吉園圃(新聞請參考)改而推廣QR-code制度,在農業生產流程沒改變的狀況下,找到生產端的農民,就能解決仿冒問題?每個吉園圃號碼都代表一個單位,若給予專屬網頁生成QR-code,其用意等同生產追溯?如果只是換湯不換藥,問題永遠無法解決,唯一解套方法只有進行產銷履歷驗證。

  •  問題五:錯誤宣稱使用產銷履歷驗證產品,最高可以罰到400萬,但農民誤稱是否也該罰? 

農民本身就不清楚「生產追溯不等於產銷履歷」,由於字面解釋幾乎雷同,如果農民告知供貨餐廳,免費申請的生產追溯等於產銷履歷,導致餐廳宣稱產銷履歷字眼,若遭舉發,可以依照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第21條罰20-100萬,或是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 28條,其標示、宣傳或廣告,不得有不實、誇張或易生誤解之情罰4-400萬。當用心的農民配合政策進行認證,卻搞不懂制度差異性,究竟該罰還是不罰?

  •  問題六:市面上類產銷履歷制度很多,大家知道嗎?

 例如:國產牛肉資訊網、臺灣雞蛋溯源系統查詢網站、國產生鮮豬肉追溯,您可實際造訪網站,會發現除了資料不齊全,身為消費者的我,最想看到實際產品追溯資訊,卻完全查詢不到。
 
再者,這些系統建置都需要費用,若是消費者看不到資訊,可能只有生產者、資訊商或公家機關能看見,這樣有何意義?他們想要的功能,在有心溯源餐廳平台都做得到,而且現正進行中,也毋需多花錢,為什麼不整合呢?
 
解決建議:輔導農民加入產銷履歷制度!

除非法令強制規定,否則不可能所有農民都會加入認證制度,連免費的吉園圃到生產追溯皆是,更別提需收費的產銷履歷、有機、CAS等。 
 
由於產銷履歷制度強調的是「追溯源頭、流程控管及資訊透明化」,照理說,每種標章都應有此原則。我建議將產銷履歷當作申請其他驗證標章的入門條件。既然第三方公正單位要到現場驗證及不定期抽查,政府單位若能整合制度,或許能降低驗證費用或免費,這才是可長可久的方式。